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2022年05月04日香精公司浏览量:0

湘累鞙佩南邦媚,

天女襟期绝世芗。

艺植便应弥九畹,

孰知苓藿与詹糖。

——宋 苏籀  《莳兰一首》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詹糖香

(《别录》上品)

【释名】时珍曰︰詹言其粘,糖言其状也。

【集解】弘景曰︰出晋安、岑州。上真淳者难得,多以其皮及蠹虫屎杂之,惟软者为佳。

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入药。

恭曰︰詹糖树似橘。煎枝叶为香,似沙糖而黑。出交广以南,生晋安。近方多用之。

时珍曰︰其花亦香,如茉莉花香气。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伏尸(《别录》)。治恶核恶疮和胡桃、青皮捣,涂发令黑如漆(时珍)。

【附录】结杀藏器曰︰结杀生西国,树之花也,极香。同胡桃仁入去头风白屑,生发。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詹糖香,中药名。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红果钓樟的枝叶经煎熬而成的加工品。植物红果钓樟,分布于我国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风水,恶疮,疥癣。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历史古籍中有两处记载:

1.《本草经集注》:"此香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入药,惟疗恶核毒肿。詹糖出晋安岑州。上真淳者难得,多以其皮及蠹虫屎杂之,惟软者为佳,余香无真伪而有精粗尔。"

2.《新修本草》:"詹糖树似橘,煎枝为香,似砂糖而黑,出广交以南。"

在合香中,詹糖香之名从南北朝时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唐方中使用非常多,宋代就就已经很少使用了,明代的香书、药书中虽都有记载,但却变得非常陌生,医家不用,而后世合香者也渐渐鲜有其名,以至于今人对这个香料的印象是模糊不清的。其实简单来说,詹糖香是一种通过加工詹糖香原植物的树皮及枝叶,制造出的一种黑色的半凝固半湿润的黑沙糖状香料,不仅本身具有特殊的类似冷花香系的气味,还具有一定粘性,可以起到调节粘合剂稠度的作用。

但是詹糖香是不是红果钓樟呢?

其实是古人将橄榄树之原树脂称为「橄榄香」,而通过煎熬其树皮、枝叶后得到的物质则称为「榄糖」。据刘恂《岭表录异》云:「其枝节间有脂膏如桃胶,南人采取和皮、叶煎汁,熬如黑饧,谓之榄糖。」这就很明显的看出「榄糖」与「詹糖」的做法如出一辙。

而美国薛爱华在《唐代舶来品研究》一书中介绍,「trâm」(詹)是安南语「kanari」(即橄榄属树)的读音,如此应该可以讲「詹糖」就是「榄糖」之变音了。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有关詹糖香的考证

詹糖香之名从南北朝时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唐方中使用非常多,宋代就就已经很少使用了,明代的香书、药书中虽都有记载,但却变得非常陌生,医家不用,而后世和香者也渐渐鲜有其名,以至于今人对这个香料的印象是模糊不清的。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其实简单来说,詹糖香是一种通过加工詹糖香原植物的树皮及枝叶,制造出的一种黑色的半凝固半湿润的黑沙糖状香料,不仅本身具有特殊的类似冷花香系的气味,还具有一定粘性,可以起到调节粘合剂稠度的作用。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据现代《南阳中草药名典》介绍,詹糖香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红果钓樟(Lindera erythrocarpa Makino)的枝叶经煎熬而成的加工品,成品呈深褐色,带有黏浊感,其香味带清酸和微麻气。聂玮庭等以为詹糖香原植物为红果钓樟,或其它樟科植物的说法不可取,原因有三:

其一,红果钓樟的产地非常广泛,遍及中国南北方,主要产区有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而据苏敬《新修本草》记载之“詹糖香”:“出晋安、岑州及交、广以南。”指明产地为今天之福建东部,广西和东南亚地区,这与红果钓樟的分布出入很大。且早期詹糖香都要依赖地方进贡,据《南海志》记载:“唐制:州贡银、藤、簟、竹席、荔枝、鼊皮、鳖甲、蚰蛇胆、石斛、沉香、甲香、詹糖香。”这些在当时都是很稀有的材料,而红果钓樟似乎就没有那么难以获得了,在中原地区也可以见到。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其二,又言詹糖香“树似橘”,说明詹糖香原植物的形态与芸香科柑橘属植物(Citrus reticulata)相类似,至少有明显柑橘树的特征。橘树属于常绿乔木,叶互生,革质,单生复叶,叶片呈披针形或椭圆形。而红果钓樟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叶互生;叶片通常为倒披针形,偶有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常下延,纸质,上面绿色,有稀疏贴伏柔毛或无毛,下面带绿苍白色,被贴伏柔毛。这样的描述与柑橘属植物相去甚远,简单来说,红果钓樟普遍比橘树要高大,柑橘属植物的叶片有明显蜡质层,而红果钓樟的叶子却没有这一特性。另外红果钓樟的果实成熟后呈红色,这是非常明显的特征,且与橘树完全不同,如果詹糖香的原植物具有这一特征,那么古人一定会有留意,但现在所有的文献都没有说明这点。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其三,《本草纲目》中有多个与樟科植物相关的药物,如树木樟、钓樟,果实如毕澄茄、山胡椒,叶子如钓樟叶等。可见李时珍对樟科药物与香料的原植物应该是很了解的,但关于詹糖香却没有进一步指向性介绍,似乎是不合情理的。

另外据《名医别录》记载詹糖香可以“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伏尸”,而红果钓樟的加工品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杀虫的作用,从药理上红果钓樟的加工品可作为詹糖香的替代品。但红果钓樟并不是詹糖香的原植物,它们之间有的联结,仅是都可以煎熬其枝叶,获得加工品,而成品又有些许相似罢了。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詹糖香的真相并没有在中医药中找到,这并不奇怪,因为据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悉疗风水毒肿,去恶气。薰陆、詹糖去伏尸。鸡舌、藿香治霍乱、心痛。枫香治风瘾疹痒毒。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复入药,唯治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意思是詹糖香在唐代开始就一直是用于和香当中,只有治疗“恶核毒肿”时在道家药方,或偏方中可能会用到,而平常则不会被主流医家所使用。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既然如此,或许在日本传承的香道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詹糖一名在日本最早出现是在承平四年(公元943年,相当于中国五代十国)由源顺应勤子内亲王编撰的《倭名类聚钞》当中:“本草云:詹糖香,詹糖(音占,唐二)。”这里写明“占唐(せんとう)”即为“詹糖”,大抵是日本人不会发音的缘故。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当时中国传入的“詹糖香”之名与本国“占唐”之名并用,或许“唐”即代表中国香料之意,因为日本并没有詹糖香原植物的出产,成品香料完全依靠从中国进口。

在《熏集类抄》中记载的平安时代的炼香方就多有用到詹糖。

梅花/小野宮,惟高,文徳天皇第一親王。

沈八两二分、占唐一分三朱、甲香三两一分、甘松一分、白檀二分三朱、麝香二分、丁子二两二分、熏陆一分、小定。

侍从/滋宰相,小一條皇后同之,又入道一品宫女房陆奥方同之。

沈四两二分、丁子二両二分、甲香一两二分已上大、熟欝金一两、甘松一两已上大九两四朱,小廿七两二分。或加占唐大一分,又说停欝金加麝香小二分,又或用黄欝金。

沈六两三分/或小六两,丁子三两三分/或小三分,甲香二两一分/或小一两二分、欝金二分、甘松二分。若加占唐一分三朱/或小三朱。若用麝香一分纵虽頗减,不可过入之。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之后公元1412年—1433年(相当于中国明代)后小松天皇所留《熏物御方(むくさのたね)》中就不再使用詹糖,而是只用“占唐”二字代替,那时中国已经不在用詹糖和香,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也已经断了。

到室町永正六年(公元1509年,相当于中国明代)日本的贵族三条实香(さんじょうさねか)在《三条家薰物语》一书中提到,用干燥的楠木粉替代詹糖香,他没有指向詹糖气味的替代品,而是更多得考虑詹糖作为粘合剂的作用。

这是因为日本确实很常用詹糖调和粘合剂,尤其贵族阶层更是如此,据【东三条院(藤原诠子,ふじわらの せんし/あきこ)】的方子记载:

取煎蜜,微火以春筛,詹糖入蜜,且煎且搅。拨合之后,入诸捣香,以匙调和。先以目算计捣香程,调詹糖之蜜,蜜程多于香,少尤为拙,以能均成。为巧合了,捣三千六百杵,毕取出作丸,斤量之后,入瓮壶埋水边得阳气之地。

这个方法也是学习中国,如《陈氏香谱》之【千金月令熏衣香】载:

沉香二两、丁香皮二两、郁金香二两细剉、苏合油一两、詹糖香一两同苏合香油和作饼子。只是中国更喜欢用詹糖与苏合油相调,用来改变香品的稠度。

从一段看出在日本用詹糖调蜜是非常讲究的,必须用小火,并要将蜜过滤干净,以及不断搅动。

现代日本也在尝试复原传统的詹糖香,一般认为是原植物的有三种,其一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Ardisia),其二芸香科枳属植物(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其三柑橘亚科九里香属植物(Murraya paniculatavar.mollissimum)。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这三类植物被选中不仅是因为它们的植物形态和柑橘属植物相似,产地接近,还因为它们的花香多如茉莉,据《香乘》记载詹糖香:“其花亦香,如茉莉花气。”但后续的复原实验皆失败了,既达不到范晔所说“詹糖黏湿”的效果,也不适宜加入和香与炼蜜当中。

由于日本历来自然资源匮乏,本国并没有真的接触过詹糖香的原植物,因此并不能完全满足古代香料、香品的复原条件。

或许,可以从中东的资料中发现问题,在波斯地区有一种花,《南方草木状》称为“耶悉茗(yāsaman)”,又称为“野悉蜜”,实际上就是今天之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据《通续志》载:“素馨,西域谓之耶悉茗花,即段成式所云,野悉蜜花也。有黄白二色。”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明《香乘》之【野悉蜜香】载:

出拂林国,亦出波斯国。苗长七八尺,叶似梅叶,四时敷荣,其花五出,白色不结实,花开时遍野皆香,与岭南詹糖相类。西域人常采其花,压以为油,甚香滑。唐人以此和香,仿佛蔷薇水云。

这里说的与“岭南詹糖相类”自然指的不是原植物的形态,而是说它们的气味相似,都具有素馨花的香气。

那么那一种树脂类香料具有这样的气味呢?恐怕只有橄榄香最接近了,据《稗史汇编》记载:

橄榄香出广海之北,橄榄木之节,因结成,状如胶饴,而清烈无俗旖旎气,烟清味严,宛有真馥生香,惟此品如素馨、茉莉、橘柚。”

明《香乘》记载詹糖香:“似糖而黑,如今之沙糖。”又李时珍言:“詹言其粘,糖言其状也。”这一点也与橄榄香类似。据《桂海虞衡志》记载:“橄榄木脂也,状如黑胶饴。”

另外詹糖香“多以其皮及蠹粪杂之,难得纯正者”的情况,也与橄榄香“居人采香卖之,不能多得,以纯脂不杂木皮者为佳”接近。

那么橄榄树是否类似橘树呢,橄榄树叶近革质,对生,窄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表面暗绿色。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这样看,叶子是有些类似的。而且橄榄香产于福建闽清,菲律宾,印尼等地,原产地也可以对应得上。

但是橄榄香本身是树脂类香料,又称榄香、榄脂,是橄榄科橄榄属植物的树脂,是一种天然分泌的产物,并不是人为加工而成的香品。怎么会跟詹糖香产生联系呢?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其实是古人将橄榄树之原树脂称为“橄榄香”,而通过煎熬其树皮、枝叶后得到的物质则称为“榄糖”。据刘恂《岭表录异》云:

其枝节间有脂膏如桃胶,南人采取和皮、叶煎汁,熬如黑饧,谓之榄糖。这就很明显的看出“榄糖”与“詹糖”的做法如出一辙。

而美国薛爱华在《唐代舶来品研究》一书中介绍,“tram”(詹)是安南语“kanari”(即橄榄属树)的读音,如此应该可以讲“詹糖”就是“榄糖”之变音了。

香精与香料(107)—詹糖香

有关红果钓樟的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1、红果钓樟精油对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红果钓樟精油(LEO)的化学成分,并评价其对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中促炎介质表达的抑制作用。共鉴定出15个化合物,占LEO化合物的63.7%。主要化合物为橙花醇(18.73%)、石竹烯(14.41%)、α-蛇麻烯humulene(7.73%)、右旋大根香叶烯(4.82%)和α-蒎烯(4.47%)。LEO显著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以及随后NO和前列腺素E2的产生。此外,它还减少了lps激活的RAW264.7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LEO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磷酸化有关。此外,LEO抑制了lps诱导的磷酸化和kappa B-α抑制剂的降解,而这对RAW264.7细胞中p50和p65核因子(NF)-κB亚基的激活是必需的。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LEO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来下调lps诱导的促炎介质的产生,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

2、红果钓樟果实的抗炎活性

本研究对红皮草果实的体内外抗炎活性进行了研究。红果菇醇提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位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NO产生,EC(50)为16.35 microg/mL。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活性馏分中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赤芝酮lucidone(1)、顺/反-甲基赤芝酮(2)、甲基乌药环戊烯methyl linderone(3)和乌药环戊烯linderone(4)。其中,赤芝酮具有最强的NO抑制活性,EC(50)值为4.22 μg/mL。此外,蛋白表达实验结果表明,赤芝酮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在巴豆油诱导的耳肿胀试验中,赤芝酮也提供了抗炎活性。当以0.5和1 mg /耳的剂量局部应用时,治疗小鼠的水肿减轻率分别为44%和25%。研究结果表明,赤芝酮具有良好的抗炎潜力。

3、红果钓樟果实中新型黑色素抑制剂赤芝酮的研究

研究了赤芝酮对酪氨酸酶和抗黑色素生成活性的影响。最初,我们发现赤芝酮强烈抑制蘑菇酪氨酸酶的活性。进一步研究了赤芝酮对α - MSH诱导的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的影响。赤芝酮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导致培养的B16黑素瘤细胞中黑色素含量下降。western blot显示,赤芝酮还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减弱酪氨酸酶和MITF(小眼相关转录因子)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赤芝酮抑制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因此,我们也研究了赤芝酮对ERK信号通路的影响,但没有发现赤芝酮在诱导ERK激活中起主要作用。我们的数据表明,赤芝酮的抗黑色素生成活性可能是由于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和MITF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Ko,Y. J., Ahn, G., Ham, Y. M., Song, S. M., Ko, E. Y., Cho, S. H., Yoon, W. J.,& Kim, K. N. (2017).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Lindera erythrocarpa essential oil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RAW264.7cells. EXCLI journal, 16, 1103–1113. https://doi.org/10.17179/excli2017-596

[2] Wang,Sheng-Yang & Lan, Xing-Yu & Xiao, Jun-Hong & Yang, Jeng-Chung &Kao, Yi-Ting & Chang, Shang-Tzen. (2008).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Lindera erythrocarpa fruits. Phytotherapy research : PTR. 22. 213-6.10.1002/ptr.2289.

[3] SenthilKumar, Kj & Yang, Jeng-Chuann & Chu, Feng-Hua & Chang, Shang-Tzen& Wang, Sheng-Yang. (2010). Lucidone, a Novel Melanin Inhibitor from theFruit of Lindera erythrocarpa Makino. Phytotherapy research : PTR. 24. 1158-65.10.1002/ptr.30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