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2022年06月20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荆芥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荆芥起源的探究还需要从它的别名入手。众所周知,“番茄”、“洋葱”、“西蓝花”一类的食物,名字中便带着异域产地的标签,荆芥的别称“西番芥”,也证明了它并非是我国原产物种。为一种香料追溯起源,自然而然地可以向中东一带先行靠拢,那里拥有着非常繁多的香料归属,也暗含着关于荆芥祖先的答案。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在伊朗南部法尔斯省省会设拉子市,有一道拥有着几百年存在历史的午餐菜谱,在这道拥有着浓郁波斯风味的烤肉米饭上,点缀着和我国河南省名吃羊肉烩面上模样相同的绿中泛紫的小叶子,它们的味道也是那样的如出一辙,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这种强烈香气的叶片便是在伊朗化名“Leihong”的荆芥,而伊朗人则确确实实地了解着这株植物,从初见,到第一次放到味蕾上品味,再到各种菜肴里灵活而多变的应用,荆芥在伊朗享受着它作为原产物的偏爱和重视,并随着古代波斯人的世界贸易而传播开来。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荆芥在我国古代,是药食兼用的食物,据华佗的弟子吴普考证,他认为在我国最早食用荆芥的地区应该是四川蜀中一带,是饮食底蕴深厚的四川人发现了荆芥清香而凛冽的滋味。吴普在《吴普本草》中有:“叶细像落藜,蜀中生啖之”的记载。在重油重辣的空气中,四川人可以生吃下一株草,足可以证明它无需调理的本味就足够征服人心了。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唐本草》记载“此药即菜中之荆芥是也,一先居草部中,今人食,录在菜部也”。则根据它的日常食法重新做了归类,把荆芥从草药范畴拉回了蔬菜的“阵营”,这也从侧面突出了人们食用荆芥之频繁,反映出人们对于荆芥香气的广泛接受与喜爱。这时,荆芥的食用文化算是首次“打败”了药用价值。到了物产丰饶国泰民安的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其“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并且在荆芥家族又引入了新的外来物种“又有胡荆芥,俗呼新罗荆芥。”

荆芥家族愈发庞大,荆芥的内涵也在不断走向更为丰富的发展。元代《饮膳正要》有食疗药膳“荆芥粥”的记载,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还在《糖史》中还原了“荆芥糖”。时至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中指出其“生汉川泽,今处处有。

初生生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再次证明荆芥在中国的征途起点是四川,而在此时已经广泛地在我国大江南北种植,完成了讨好我国各地祖先口味的任务。虽然到了清代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上才有河南“固始种之(荆芥)为蔬”的记述,但这并不妨碍荆芥在河南才有着最丰富的饮食文化表现,四川繁杂的食材早已掩盖了荆芥的张扬香气,令这株草之味道变得昏暗,而河南人却还恪守着食用荆芥的传统,仿佛将对故土的怀恋,都寄托在了这幽微小心而经久不散的辛香中。

古人对于文字的玩味颇有意趣,也留下了不少令人拍手叫绝的篇章,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就有一首以草药名为素材,却描写的是故事情节的诗词,其中便有荆芥“出没”,诗文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这里无论是药的功能、形态与内涵意义都与诗文表述的内容无关,单纯就是借了谐音而串起了九味中药,却妙趣横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也可见一斑。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荆芥,作为唇形目唇形科荆芥属下的一种植物,同样也作为中华常用的发汗解表草药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中品。然而,荆芥作为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菜品,在食用价值上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虽然名字中带着“荆”字,却是个“虚张声势”的植物,荆芥无论是叶子抑或花朵都柔软可爱,毫无锋利之处,入口也清凉爽利,带着自然的香气,故而大多数人都对荆芥的美味记忆深刻。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荆芥(学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又名裂叶荆芥,是裂叶荆芥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有强烈的香气。茎直立具四棱;叶子对生,茎基部的叶子羽状深五裂,中部的叶子三烈,裂片为披针形,上部为线性叶子;夏季开淡红紫色唇形花,簇生叶腋或者顶生成穗状花序;长圆状三棱形小坚果,有小点。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如台湾地区之海拔800m以下的开阔地及荒废地。作为一种中草药,其药用部分为荆芥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功效,对过敏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治产后血晕。本品炒黑用于止血。与防风为药对。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别名        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鼠蓂、姜苏、稳齿菜、姜芥

功效作用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始载于    《吴普本草》

毒性

归经        肺经、肝经

药性        温

药味        辛

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名称

植物学名: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药材学名: Herba Schizonepetae。

汉语拼音:Jingjie

中文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猫薄荷假苏、鼠蓂(《本经》)、鼠实、姜芥(《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篙(《中药志》)。

处方名:荆芥 荆芥穗 炒荆芥 荆芥穗。 

中药简介

本药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成分:含挥发油。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注意: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可直接凉拌食用 

采制贮藏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盖紧,置干燥处,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结串。  

药材形性

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炮制

原药去泥屑杂草,切除残根,抢水洗净,取出将穗头朝上竖放,待水沥干,切O.3-0.5cm段片,晒干。

荆芥穗 单用花穗加工入药,本品芳香气烈,作用较强,尤擅于疏散头面之风。

炒荆芥 荆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制后发散之力缓和。

荆芥炭 荆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药者,亦称黑荆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主治病证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药物配伍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鉴别

(1) 本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 ~ 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2) 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生药材鉴定

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海,上部多分技;长45-90厘米,直径3-5 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同属植物裂叶荆芥 Schizoncpeta multifda(L.) Briq., 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显微鉴定:粉末:黄棕色。①腺鳞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22-108μm,柄单细胞,极短,内含鲜黄色或棕色物。②小腺毛头部1-2细胞,直径16-27μm,柄短,单细胞。③非腺毛1-6细胞,长67-810μm,中部稍窄,基部直径22-45μm,壁稍厚,上部细胞具细小疣状突起,下部1-2细胞有角质纵条纹。④茎表皮细胞垂周壁薄,平直;气孔直轴式。⑤叶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有气孔及毛茸。⑥花粉粒近环形,直径27-31μm,具6沟,外壁具网状雕纹。⑦果皮表皮(粘液层)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粘液化,胞腔小,不规则分枝,内含淡棕色物,其下色素层细胞有的向上嵌于表皮细胞间;表面观类多角形或圆多角形,壁粘液质化,留下含棕色物的胞腔,小形色素细胞群散列于表皮组织间。⑧果皮石细胞断面观1列,类长方形或类方形,界限不甚清楚,壁厚,有裂纹,胞腔星状,解离后细胞有多数参差不齐的分枝;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纹孔稀疏。此外,有果皮色素细胞,种皮细胞,导管,纤维。

中药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α- Menthone)、消旋薄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α-Limonene)。地上部分含挥发油1.3%,穗含挥发油约4.11%,油中主成分为d-薄荷酮(d-menthone)约42.9%,消旋薄荷酮、l-胡薄荷酮(l-pulegone)约33.9%及少量d-苎烯(d-limonene),另尚含γ-蒎烯。此外,荆芥穗中尚含荆芥甙A、B、C(schizonepetoside A,B,C),(1S,4E)-9-O-β-D- glucopyranosyl-pmenth-4(8)-en-3-one,apigenin-7-O-β-D-glucoside,luteolin-7-O-β- D-glucoside和橙皮甙(hesperidin)。  

中药化学鉴定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置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硫酸试剂2滴,振摇混匀,溶液显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

药用价值

(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药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当归荆芥治中风

[配方]当归、荆芥各等份。

[制用法]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

[功效]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荆芥妙用止清涕,以其辛温可祛风散寒,而其气味轻扬,不致助其热邪,起到药达病所,分剔寒热之功。

【猫薄荷】荆芥又名猫薄荷。因为它对2/3的猫咪有兴奋,幻觉作用。但对人类无影响,对猫咪身体无碍,也不会上瘾,大型宠物店有严格制作的猫薄荷玩具,可作猫咪的宠物玩具。

为什么荆芥是河南人的最爱?

这香料,是让河南人“痴迷”的味道,出门生活要带一包种子才安心。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天热的时候,如果在夜市大排档里吃饭,想辨别一桌人是否是河南老乡特别容易,只需要看他们有没有喊道:“服务员,上一盘大盘荆芥”。河南人对荆芥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到外地讨生活,也总会带上一包荆芥的种子,若在外地的某个空地上看到荆芥盛开,必定不远处住着有河南老乡。

荆芥的味道极其特殊,不和任何一种香料雷同,但似乎只有河南人能准确地辨别出来,

外省人多把它当成薄荷、罗勒、九层塔,但真的不是同一种东西,

荆芥究竟属于哪个物种的香料,也是众说纷纭,这种东南亚气息明显的香料是如何在河南“发扬光大”的,也是不得而知。但河南人为了那一口荆芥,可谓是费尽心思,在家里的花盆里,阳台上,房前屋后找个盆盆罐罐,撒上一些荆芥的种子,就焦急的等着这种能拌“万物”的神奇香料生根发芽了。

第一次吃荆芥的人,可能会感觉它的味道怪怪的,但吃过以后,它会对你的味觉记忆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让你想,让你上瘾,让你欲罢不能。捞面条里没了荆芥的点缀,就少了些许的河南滋味,荆芥能拌黄瓜,拌牛肉,拌猪头肉,拌松花蛋,什么都能拌,在任何一盘菜里,都能从一种香料演变成主角,那种独有的清爽辛香,真的是最熨帖河南人的胃口。

河南有句方言,说“吃过大盘荆芥”,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特别有能耐,还有一句“不吃荆芥尽荆芥”,意思是说最近比较倒霉,诸事不顺。荆芥这种中原独有的香料已经融入了河南人饮食的方方面面,吃的是荆芥,饱含的却是让人难以割舍的乡愁,这一抹绿色,就是河南的味道。

有关荆芥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山荆芥可缓解Nc/Nga小鼠的特应性皮炎并改善肠道菌群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肠道微生物有关。荆芥(STB)和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uel (AOM)一直被用于抗炎活性。观察STB、AOM及STB+AOM提取物对2,4-二硝基-1-氯苯(DNCB)诱导的Nc/Nga小鼠AD皮肤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在Nc/Nga小鼠背侧皮肤局部应用1%,0.2% DNCB引起AD损伤。应用DNCB后,小鼠局部应用30%水、0.01%地塞米松、30% STB、30% AOM、15% STB + 15% AOM丁二醇提取物(BG)。各组分别饲喂添加1%糊精(AD-Con和AD-Positive)、1% STB (AD-STB)、1% AOM (AD-AOM)和0.5% STB + 0.5% (AD-MIX)的高脂饲粮。正常对照组小鼠未使用DNCB。本研究对AD小鼠的皮肤AD严重程度、抓挠行为和体重变化进行了为期5周的评估。与AD- con相比,AD- stb、AD- aom和AD- mix缓解了AD的临床症状(红斑、瘙痒、水肿、糜烂、苔藓样变和搔抓行为),使免疫化学正常化(血清IgE浓度、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改善了皮肤增生,增强了肠道微生物群。AD-STB、AD-AOM、AD-MIX及ad阳性处理可抑制TNF-α、IL-4、IL-13 mRNA表达及血清IgE浓度。AD- mix最有效地降低了临床AD症状和促炎细胞因子。AD阳性也使其降低,但血清GOT和GPT浓度异常高。与AD-Con相比,AD-STB和AD-MIX增加了粪便细菌的α-多样性,降低了血清乙酸浓度。综上所述,STB和AOM混合治疗AD局部和全身症状有效,无不良反应,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潜在干预手段。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2、荆芥可降低系膜细胞中甲基乙二醛诱导的细胞毒性和氧化应激

已知甲基乙二醛(MG)可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并已成为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荆芥对mg诱导的小鼠系膜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探讨荆芥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荆芥对mg介导的AGE形成和AGE蛋白交联有抑制作用。MG处理也降低了细胞活力,增加了活性氧(ROS),而荆芥处理则逆转了这一现象。我们还证实了荆芥可以激活Nrf2-ARE通路。MG处理降低了Nrf2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而荆芥处理上调了这些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荆芥通过抑制AGE的形成和AGE蛋白交联来改善小鼠系膜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氧化应激。因此,荆芥可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和治疗mg诱导的糖毒性的潜在候选药物。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3、荆芥体外和体内抗肠病毒71活性研究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肠病毒71型(EV71)感染。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ST)一直被用作传统中药的草药成分。研究荆芥水提液是否具有抗病毒活性。STE抑制EV71的复制,这一点可以从其能够减少斑块的形成和EV71诱导的细胞病变以及抑制病毒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得到证明。此外,每日单剂量STE治疗显著提高ev71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并改善症状。在机制上,STE对肠病毒感染有多重作用。STE治疗减少病毒附着和进入;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G (eIF4G)被EV71蛋白酶2Apro裂解;病毒诱导的活性氧(ROS)形成;以及异质核核糖核蛋白A1 (hnRNP A1)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迁移。伴随的是ev71相关的p38激酶和EPS15过度磷酸化的下降。STE可能抑制ros诱导的p38激酶活化,以及随后hnRNP A1移位和eps15介导的感染细胞膜转运。提示STE具有抗EV71病毒活性,可作为预防EV71病毒的保健食品或候选抗病毒药物。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4、荆芥通过抑制MAPK和Akt信号通路抑制胶原刺激的血小板功能

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天然产品和民族药物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荆芥是一种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广泛使用的药用植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我们假设给定的草本植物具有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我们专门探索了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血小板聚集采用标准光透射聚集法进行评估。使用Fura-2/AM评估细胞内钙动员,用光度计测量颗粒分泌(ATP释放)。流式细胞术检测纤维蛋白原与整合素αⅡbβ3的结合。Western blot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和蛋白激酶B (Akt)的活化。荆芥提取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钙动员、颗粒分泌和纤维蛋白原与整合素αⅡbβ3的结合。此外,所有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MAPK和Akt的磷酸化。荆芥提取物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颗粒分泌,减弱胶原蛋白介导的GPVI下游信号通路,提示这些植物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和血小板功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我们认为,荆芥提取物可能是治疗血小板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强有力的候选者,并被用作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剂。

香精与香料(153)—荆芥

参考文献:

[1] Ting Zhang,Jingyi Qiu,Xuangao Wu,Shaokai Huang,Heng Yuan and Sunmin Park.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with Alpinia Oxyphylla Alleviates Atopic Dermatitis and Improves the Gut Microbiome in Nc/Nga Mice. Pharmaceutics 2020, 12(8), 722; https://doi.org/10.3390/pharmaceutics12080722.

[2] Moon Ho Do, Jiwon Choi, Yoonsook Kim, Ho-Young Park, Yongkon Park, Sang Keun Ha, Jinyoung Hur,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reduces methylglyoxal-induced cytotoxic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mesangial cells,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Volume 62, 2019, 103531, ISSN 1756-4646,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9.103531.

[3] Chen, SG., Cheng, ML., Chen, KH. et al. Antiviral activities of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against enterovirus 71 in vitro and in vivo. Sci Rep 7, 935 (2017).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7-01110-x

[4] Jeon Bo-Ra, Irfan Muhammad, Kim Minki, Lee Seung Eun, Lee Jeong Hoon, Rhee Man Hee. <i>Schizonepeta tenuifolia</i> inhibits collagen stimulated platelet function <i>via</i> suppressing MAPK and Akt signaling[J].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2019, 33(4): 250-257. doi: 10.7555/JBR.32.20180031

猜你喜欢